【端午节又可以称为什么节】端午节,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,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。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,还蕴含着人们对健康、平安的祈愿。除了“端午节”这一名称外,它还有许多别称,这些别称反映了不同地区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习俗和意义。
一、端午节的其他称呼总结
名称 | 含义与来源 | 地域/文化背景 |
端午 | “端”为开端,“午”为五,指五月的第一个五日 | 全国通用 |
重五 | 五月五日,因“五”为阳数,故称“重五” | 古代文献常见 |
龙舟节 | 因赛龙舟而得名,源于纪念屈原 | 华南、江南地区 |
防疫节 | 古人认为五月是“恶月”,端午有驱邪避疫习俗 | 全国各地 |
天中节 | 五月五日居于仲夏之首,称为“天中” | 古代道教文化 |
菖蒲节 | 用菖蒲、艾草等植物驱虫避邪 | 江淮地区 |
纪念节 | 纪念屈原、伍子胥、曹娥等历史人物 | 全国各地 |
食粽节 | 因吃粽子而得名 | 全国普遍 |
二、端午节别称的由来
1. 端午:最早见于《荆楚岁时记》,意为“初五”。古人认为五月是“恶月”,五日为“恶日”,因此这一天要进行各种辟邪活动。
2. 重五:古代以数字“五”为阳数,五月五日即为“重五”,寓意双重的阳气,象征吉祥。
3. 龙舟节:传说屈原投江后,百姓划船寻找他的遗体,后演变为赛龙舟的习俗。此节在南方尤为盛行。
4. 防疫节:古人认为五月多病,所以端午有挂艾草、饮雄黄酒等习俗,用以驱虫避邪。
5. 天中节:古时人们认为五月五日是“天地交泰”的日子,称为“天中”,具有特殊的意义。
6. 菖蒲节:菖蒲被视为“水剑”,能驱鬼辟邪,艾草则有杀菌作用,常用于端午节的装饰。
7. 纪念节:端午节不仅是节日,也是一场对历史人物的纪念。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纪念对象,如屈原、伍子胥、曹娥等。
8. 食粽节: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,象征团圆和思念,也寄托了人们对先人的怀念。
三、结语
端午节虽有多个别称,但其核心意义始终未变——传承文化、弘扬传统、祈福安康。无论叫“端午”还是“龙舟节”,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、历史和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尊重。通过了解这些别称,我们不仅能更全面地认识端午节,也能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