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悔教夫婿觅封侯是什么意思】“悔教夫婿觅封侯”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《闺怨》一诗,全诗为:
> 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
> 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
> 悔教夫婿觅封侯,欲将轻骑逐风流。
但此处需要指出的是,实际上“悔教夫婿觅封侯”并非出自《闺怨》,而是出自另一首诗——《闺中少妇不知愁》,原诗如下:
> 闺中少妇不知愁,春日凝妆上翠楼。
> 忽见陌头杨柳色,悔教夫婿觅封侯。
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位少妇在春日登楼时,看到杨柳依依、风景如画,从而引发对丈夫远行求取功名的懊悔之情,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和对家庭团聚的渴望。
一、
“悔教夫婿觅封侯”这句话的意思是:后悔让丈夫去追求功名(即“觅封侯”)。其中,“封侯”指的是古代将士因战功而被封为侯爵,象征着功成名就、荣华富贵。然而,这种追求往往意味着远离家乡、与亲人分离,因此诗中女子表达出一种因丈夫外出求功名而产生的孤独与遗憾。
整句诗情感细腻,反映了古代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无奈与情感挣扎,同时也体现了对家庭温馨生活的向往。
二、信息表格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出处 | 王昌龄《闺中少妇不知愁》 |
原文句子 | “忽见陌头杨柳色,悔教夫婿觅封侯。” |
词语解释 | - 悔:后悔 - 教:让、使 - 夫婿:丈夫 - 觅封侯:追求功名、封侯之位 |
表达情感 | 对丈夫远行的懊悔、对家庭团聚的渴望、对孤独的感慨 |
诗歌主题 | 女子的闺怨、对爱情与亲情的思念 |
背景意义 | 反映了古代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处境,以及对功名利禄的反思 |
三、结语
“悔教夫婿觅封侯”不仅是一句诗句,更是一种情感的浓缩。它揭示了古代女性在面对丈夫追求功名时的复杂心理,也提醒我们珍惜眼前人、重视家庭温暖。这首诗虽短,却蕴含深远,值得细细品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