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出自哪】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”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《赤壁赋》。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极具哲理与意境的经典名句,表达了人在广阔宇宙中的渺小与短暂,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生、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。
一、
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”出自苏轼的《赤壁赋》,是其在游览赤壁时所作的一篇散文。文章以游江夜景为背景,借景抒情,通过描写江水、明月、山川等自然景象,表达了对人生短暂、宇宙浩瀚的感慨。
这句话的意思是:人如同朝生暮死的蜉蝣一样,在广阔的天地之间显得极其渺小;又如沧海中的一粒粟米,微不足道。这种比喻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个体生命的谦卑态度,也反映了他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。
二、信息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句子出处 | 苏轼《赤壁赋》 |
出处原文 | 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。” |
作者 | 苏轼(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) |
创作背景 | 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被贬黄州期间,于元丰五年(1082年)秋夜泛舟赤壁所作 |
作品体裁 | 散文赋 |
语义解析 | 比喻人的生命短暂、渺小,面对浩瀚宇宙显得微不足道 |
文学价值 | 体现苏轼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,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 |
哲学内涵 | 表达了对人生无常、自然永恒的感悟,具有深刻的哲学意味 |
三、结语
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”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短暂的感叹,更是对宇宙无限的敬畏。苏轼通过这一句,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壮阔融为一体,展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哲思。它至今仍被广泛引用,成为表达人生感悟的经典语句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《赤壁赋》的全文或相关历史背景,可继续查阅相关文献或研究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