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跃然纸上出自哪】“跃然纸上”是一个常用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文章、绘画等作品生动形象,仿佛从纸面上跳出来一样。这个成语的出处和含义值得深入探讨。
一、
“跃然纸上”最早出自唐代诗人张旭的《论书》中,原意是形容书法笔力遒劲、气势逼人,后来被广泛用于形容文学、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生动、栩栩如生。该成语在现代多用于评价文学作品或艺术表现力强的作品,强调其感染力和真实感。
以下是对“跃然纸上”出处及用法的详细总结: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跃然纸上 |
出处 | 唐代张旭《论书》 |
原意 | 形容书法笔力遒劲,形象生动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形容文学、艺术作品形象生动、栩栩如生 |
作者 | 张旭(唐代书法家) |
文化背景 |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艺术表现力的高度追求 |
延伸意义 | 表达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真实感 |
二、内容分析
“跃然纸上”这一成语的来源虽然不完全明确,但普遍认为与唐代书法家张旭有关。张旭以狂草著称,其书法风格豪放不羁,笔势流畅有力,被认为能“跃然纸上”。后世文人将其引申为对文学、绘画等艺术形式中形象生动的赞美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跃然纸上”已不再局限于书法领域,而是广泛应用于文学、影视、美术等多个艺术门类,用来形容作品中的人物、场景、情感等描写得非常细腻、真实,仿佛可以跃出纸面,给人身临其境之感。
三、结语
“跃然纸上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对艺术表现力的高度认可。它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“形神兼备”的追求,也反映了人们对艺术作品真实感和感染力的重视。无论是古代书法,还是现代文学创作,都能看到这一成语的广泛应用和深远影响。